孔子說廉之二:茍子之不欲,雖賞之不竊
發(fā)布時間:2014-05-04 11:01:01; 作者: 閱讀次數(shù):
孔子說:“茍子之不欲,雖賞之不竊!”(《論語·顏淵》)
意謂假如你們當官的沒有貪財?shù)挠?,就是獎賞偷盜,老百姓也不會去偷盜!
孔子周游列國回到魯國后,魯國執(zhí)政季康子苦于盜賊太多,請教孔子該如何治理,孔子講了這兩句話。
每每讀到這兩句時,痛快之感油然而生,甚為夫子的直率人格和深邃的眼光而折服。
孔子的回答,并非就事論事,而是獨具慧眼,透過現(xiàn)象看本質(zhì),引出為官者清正廉潔方面的問題——認為把貪污腐敗問題治理好了,盜賊問題也就隨之平息了。他說:“天下有道,盜其先變乎!”(《荀子·正論》)意謂天下政治清明,盜賊就會率先改變自己!
孔子周游列國14年能回來,是弟子冉有給季康子提出的建議,然后魯國“以幣迎孔子”(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),使得孔子回到了母國。此時的孔子,雖身無一職,但終因桃李滿天下,加之不少弟子又在康子手下任職,所以,魯國當權(quán)者都把他當“國老”(《左傳·哀公十一年》),對他倍加敬重。因此當康子請教如何治理遍布魯國的偷盜問題時,孔子不留情面,抓住了關(guān)鍵,擊中了要害。
子貢做了官,孔子告誡他:“臨官莫如平,臨財莫如廉,廉平之守,不可攻也。”(《說苑·政理》)一個為官公平,再加上一個廉潔,把這兩條做到了,在這個世界上,沒人能打倒你。
世間凡是倒臺的,都是自己打倒自己的。按正道行事,不貪不占,光明磊落,又有誰能打倒你?大凡因貪污受賄而淪為階下囚的,他們?nèi)鄙俚牟皇墙?jīng)世致用的本事,而是無欲則剛的信念。
當年齊國鬧旱災(zāi),春天沒有食物可吃,餓死了不少人。齊景公找到孔子求對策,孔子說:“遭遇饑荒之年,國君應(yīng)乘劣馬駕馭的馬車,祭祀只用下等的牲畜。”(《禮記·雜記下》)提出用這種辦法,縮減政府開支,控制鋪張浪費,從而救民于水火。
大旱之年,百姓連飯都吃不上,救民如救火,作為一國之君,倘若還在花天酒地而不拯救百姓,君位還能保住嗎?
孔子九世孫孔鮒做了60年的官,他在講到為官之道時說:“一人善射,百夫決拾。”(《孔叢子·答問》),意謂一個人善于射箭,就有一百個人爭著效仿他——這講的是為上者的表率作用。
孔子說:“上者,民之表也,表正則何物不正?”(《大戴禮記·主言》)意謂居于上位的君臣,是民眾的表率,表率正了還有什么不正呢?